雷军回应无效!港股开盘,小米再跌3%,距历史高点回撤近25%!
尽管雷军在微博强调"用行动回答",但与期待的危机公关黄金72小时形成鲜明反差。
小米迎来造车史上的至暗时刻。
小米历史高点回撤近25% 市值蒸发逾3000亿
4月3日,港股开盘。小米集团再跌超3%,盘中低见44.6港元,较3月份高点59.45港元已跌超22%。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的第七个年头,小米集团遭遇当头一棒。2025年3月29日深夜发生在安徽德上高速的SU7致命事故,不仅将三位年轻女孩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考编途中,更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惊涛骇浪——截至4月2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股价较3月中旬历史高点回撤近25%,市值蒸发逾3000亿港元。
从事故发生的22:44分到雷军微博发声的72小时内,资本市场已用真金白银完成了一次残酷的投票。在事故车辆碰撞隔离带水泥桩的瞬间,SU7标准版搭载的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运行,即便系统在碰撞前1秒发出减速请求并将时速降至97km/h,但留给驾驶员的操作窗口仅有不足2秒——这个数字远低于人类平均2.3秒的应激反应时间。
当车辆因剧烈撞击导致电池爆燃时,机械应急拉手的失效疑云与电子门锁系统的设计缺陷,彻底撕开了智能汽车安全冗余的脆弱面纱。资本市场对此的反馈堪称惨烈:事故次日小米港股开盘即暴跌5.59%,美股市值同步蒸发超50亿美元,做空比例激增至三个月新高。
只有84TOPS算力的纯视觉感知方案
本次车祸,小米SU7的智驾方案要背锅。
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的纯视觉感知方案,在夜间复杂路况下对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存在天然缺陷,这与车企宣传的"全场景智能驾驶"形成刺眼反差。
标准版主要搭载了一枚英伟达Orin N芯片,采用以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为主的纯视觉方案,算力只有84TOPS;相比之下小米SU7 Pro、Max版采用了双达Orin X芯片,并配有禾赛128线激光雷达,和多个毫米波雷达、摄像头一起组成了更强的激光雷达方案,算力可达508TOPS。
更令人不安的是用户手册中"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的免责条款,在资本追求量产速度的竞赛中,安全边际被压缩成财务报表上的成本项。
尽管雷军连夜成立专项小组并承诺"绝不回避",但投资者更关注的是事故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截至4月1日,已有12家机构下调小米目标价,摩根士丹利将智能汽车业务估值从380亿美元砍至270亿美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品牌信任度的坍塌——第三方调查显示,SU7的潜在客户转化率在事故后骤降40%,退订潮已从安徽蔓延至全国体验店。这种信任危机在财务数据上已初现端倪:小米2024年Q4汽车业务毛利率较预期低2.3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占比却持续走低,这种"重营销轻安全"的发展模式正在接受资本市场的严厉审视。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6条,若最终认定车辆存在设计缺陷,小米或将面临天价赔偿。参考特斯拉Autopilot致死案判例,即便驾驶员存在操作失误,车企仍需承担次要责任。更棘手的是道路施工方的责任分担——铜陵市交通运输局已成立工作组,若调查显示施工警示不足,多方责任认定将大幅延长危机周期。某私募基金经理透露:"我们正在测算三种情景下的赔偿规模,最坏情况可能吞噬小米汽车业务全年利润。"
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周内,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市值平均下跌8%,反映出市场对行业安全标准的集体焦虑。投资人的避险情绪催生出新的估值维度:高盛最新报告将"安全冗余系数"纳入车企评级模型,要求智能驾驶系统的接管时间必须预留3秒以上缓冲。这种转变倒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长城汽车连夜宣布追加20亿元用于碰撞测试设施建设,而理想汽车则推迟了城市NOA的推送计划。二级市场的惩罚性下跌,正在用资本的力量倒逼行业回归安全本质。
雷军深夜回应:绝不逃避
4月1日晚,雷军在微博回应本次事件。
他称:“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
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
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尽管雷军在微博强调"用行动回答",但专项小组四天未能接触家属的沟通真空,与资本市场期待的危机公关黄金72小时形成鲜明反差——今日小米港股开盘自由落体便是最好的证明。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数据的公信力危机:小米单方面公布的行车数据遭到家属质疑,某对冲基金合伙人指出:"当车企既是数据提供者又是责任认定方时,第三方鉴证机制的缺失会持续压制估值修复。"这种信任赤字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小米数据真实性#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0亿次。
截止目前,小米仍未对市场关心的“自燃”以及“车门焊死”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回应。
3.29小米车祸事件脉络梳理
1. 3月29日22:27:17
l 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激活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时速116km/h。
l 22:28:17 系统首次触发“轻度分心报警”,提示驾驶员注意力分散。
2. 22:36:48
l NOA系统发出“脱手预警”,要求驾驶员握紧方向盘。
3. 22:44:24
l 车辆检测到前方施工路段障碍物,发出风险提示并开始减速。
l 22:44:25 驾驶员接管车辆,时速降至97km/h,转向操作后仍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
4. 22:44:28-22:44:39
l 车端Ecall触发紧急救援,11秒后接通报警及120急救,但车辆已爆燃致3人死亡。
5. 3月30日
l 小米成立专项小组赶赴安徽铜陵,配合警方调查取证。
6. 3月31日晚
l 小米向警方提交完整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7. 4月1日
l 小米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事故细节,称驾驶员非车主本人,并承诺配合调查。
l 家属发声称未获小米主动联系,披露遇难者遗体碳化等细节。
l 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确认事故为单方交通事故,警方调查持续。
l 小米港股当日跌幅超6%,市值蒸发逾700亿港元。
l 雷军深夜回应:等到此时,我不能再等待,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8. 4月2日
l 事件持续发酵,市场关注焦点转向责任认定及技术缺陷争议。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