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AMD自研PC芯片 英特尔“霸主”地位遭挑战
据媒体报道,英伟达和AMD均开启个人电脑(PC)的中央处理器(CPU)的设计工作,该芯片将使用Arm技术进行研发。知情人士表示,英伟达和AMD最快可能在2025年向市场推出各自研发的PC芯片。
这两天,芯片领域又掀起一股新的风波。
据媒体报道,英伟达已低调启动了个人电脑(PC)的中央处理器(CPU)的设计工作,这些CPU将运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开发该芯片将使用Arm技术进行研发。无独有偶,AMD目前也在开发基于Arm的处理器。知情人士表示,英伟达和AMD最快可能在2025年向市场推出各自研发的PC芯片。
PC芯片制造长期以来一直是由英特尔主导。在英伟达和AMD进军该领域的消息释出后,英特尔的股价随即下跌。当地时间周一(10月23日)英特尔股价收盘下跌超3%。而另一边,英伟达股价收盘上涨3.84%,AMD股价收盘上涨4.89%。
这不是英伟达第一次想要自研PC处理器。十多年前,英伟达曾在前高管Rene Haas的领导下进军该市场,Haas现在负责Arm的运营。2011年,微软在CES展会上宣布的Windows RT也是在Arm的设计上运行。微软的第一款Surface设备基于该操作系统并使用英伟达的Tegra芯片。但这些早期的型号在市场上遇冷,并未引发太多关注。
英伟达和AMD都不是英特尔遇到的第一个挑战者。多年来,许多公司都曾尝试进军PC处理器领域,但均未能撼动英特尔的主导地位。
细数这些年,对英特尔真正起到一定威胁作用的公司中就有苹果公司。三年前,苹果不再在其Mac电脑中使用英特尔处理器,而是采用基于Arm技术的内部自研芯片。其自研芯片为Mac电脑系列提供了更长的电池寿命和更快的性能,达到了英特尔处理器尚未达到的程度。根据研究公司IDC第三季度的初步数据,苹果的Mac电脑系列自搭载其自研芯片以来,其市场份额几乎翻了一番。
PC芯片市场的幕后推手——微软
除了苹果公司,自2016年以来,高通就一直在为Windows笔记本电脑生产芯片。高通进军PC芯片与微软公司有关。据悉,2016年,微软委托高通带头努力将Windows操作系统迁移到Arm的底层处理器架构上,该架构长期以来一直为智能手机及其小型电池提供动力。从那之后,高通就获得了独家为Windows笔记本电脑生产芯片的权利。
但近期有消息人士透露,高通与微软关于Windows芯片设计的排他性协议将在2024 年到期,而微软似乎有意愿接触更多的合作方,而不仅仅局限在高通一家。微软的想法一直都很简单,就是不想依赖某一个单一的芯片供应商,高通如此,更早之前的英特尔也是如此。
“微软从上世纪90年代学到,他们不想再次依赖英特尔,他们不想依赖单一供应商。”咨询公司D2D Advisory首席执行官Jay Goldberg表示,“如果Arm真的在PC(芯片)领域取得成功,他们(指微软)永远不会让高通成为唯一供应商。”
据了解,由于微软和大部分科技行业一样将其未来押注于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上,因此微软一直鼓励相关芯片制造商在他们正在设计的CPU中内置先进的人工智能功能。微软今年推出了智能办公助手Copilot,并内置于Windows许多软件中。该公司预计,Copilot等具有人工智能加持的软件将成为未来Windows使用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不过,微软和其他芯片制造商实施的这些计划,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首先,为了在芯片制造中融入更多AI技术,英伟达、AMD和其他芯片制造商需要投入更多芯片资源才能做到。其次,软件开发人员花费了数十年和数十亿美元为Windows编写代码,这种代码运行在英特尔和AMD都使用的x86计算架构上。而为x86芯片构建的计算机代码不会自动在基于Arm的设计上运行,这种过渡过程所面临的挑战会比较大。
另一方面,英特尔也没有坐以待毙。在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的带领下,英特尔一直在努力加强其技术优势,以期能保住其市场主导地位。
在全球PC市场萎靡的情况下,AI浪潮的到来给PC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今年9月的“英特尔 ON 技术创新峰会”上,Gelsinger就宣布推出“AI PC加速计划”。英特尔表示,将在今年12月14日正式发布面向下一代的AI(人工智能)PC的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同时,在“AI PC加速计划”下,英特尔计划在2025年前为超过1亿台PC融入AI。英特尔执行副总裁兼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总经理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表示,英特尔将积极促进产业联结和创新,并催化更多PC的应用案例和体验。
尽管英特尔在AI机遇下迸发出新的开发激情,但是英伟达、AMD和高通等大型芯片制造商进军PC芯片领域,势必会给英特尔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英特尔究竟能不能守住PC芯片市场的“龙头宝座”,一切还是未知数。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