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背刺”?中国地区周内连续两次提价!
5月5日,特斯拉中国官网宣布将上调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车型售价1.9万元,上调幅度达2.4%,且两款车型的预计交付日期均为今年第二季度。这是继三天前上调Model 3和Model Y售价后的又一次提价。
5月5日,特斯拉中国官网宣布将上调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车型售价1.9万元,上调幅度达2.4%,且两款车型的预计交付日期均为今年第二季度。这是继三天前上调Model 3和Model Y售价后的又一次提价。
具体而言,据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经调整后的Model S起售价为80.89万元,Model X起售价为89.89万元。此外,Model S 全轮驱动版也由78.99万元调整至80.89万元;Model S Plaid 版本由100.99万元调整至102.89万元;Model X全轮驱动版由87.99万元调整至89.89万元;Model X Plaid 版本价格由103.99万元调整至105.89万元。
据悉,Model S和Model X是特斯拉首批进入中国的车型,也是目前仅有的未实现国产化的两款特斯拉车型,相较于Model 3和Model Y,Model S和Model X定位为百万高端豪车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特斯拉的高端车型,其实Model S和Model X的销量并不高。据特斯拉此前披露数据显示,特斯拉去年全年交付131.39万辆汽车,其中Model S/X仅有6.67万辆。所以特斯拉这次涨价或将直接影响本就销量不高的Model S/X的二季度销量。
逆势上涨有何用意?
其实令市场感到诧异的是,其实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已经大幅下滑,据上海钢联5月4日发布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19.4万元/吨,距离曾经的50-60万元/吨高位已大幅回落。众多车企其实已开始纷纷下调售价,而特斯拉却反其道而行之。
对此,有机构认为,特斯拉此举意在转化订单。其中,开源证券发布研报称,特斯拉此轮涨价或为价格战降温,有望刺激需求回暖。此轮涨价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持币观望的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真实购买。
马斯克“背刺”?
当地时间4月19日,特斯拉公布了其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24%至233.29亿美元,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的233.5亿美元;净利润25.13亿美元,同比下降24%,经调整净利润29.31亿美元,同比下降22%;调整后每股收益EPS为0.85美元,同比跌21%,这也是自2019年三季度以来首次EPS同比下跌。
面对利润率的整体下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绩后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认为,推动更高的产量和更大的车队是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更低的销量和更高的利润率。”
简言之就是,尽管目前利润率有所下降,但马斯克表示后续还是会毅然决然的靠打“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
但就在3天之前的5月2日,特斯拉中国刚上调全系国产车型售价,涨幅均为2000元。与此同时,据特斯拉美国官网,Model Y长续航版的价格上涨至50240美元,此前为49990美元;Model Y高性能版价格升至54240美元,此前为53990美元;特斯拉Model 3的价格上涨至40240美元,此前为39990美元。
对于马斯克的一番“豪言壮语”,大部分计划购买特斯拉的“等等党”们表示,等价格再降一波就购入,但本周内的连续提价,无疑给这些人们整傻了。
所以后续还会降价吗?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特斯拉就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价格战。在中国市场,年初特斯拉对Model 3及Model Y两款车型进行了大幅调价,下降幅度在2至4.8万元,Model 3起售价降至22.99万元,降价力度最大的基础版Model Y降幅高达20%。
而且,今年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又再次掀起新一轮降价潮。先后在丹麦、新加坡、德国、中国香港、美国等市场已官宣降价,其中美国市场更是连续放出降价消息,涉及车型主要为Model 3和Model Y。
特斯拉方面此前曾表示,其汽车业务有望持续降低成本,在当前宏观环境下,公司将专注于产量快速提升,定价策略更多考虑单车长期盈利能力,在衰退期间可以牺牲其行业领先的利润率来实现销量增长。
相比之下,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比亚迪毛利率则出现逐年提升的趋势。2022年,比亚迪销售毛利率从13.02%迅速提升至17.04%,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该公司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17.86%。不难想象,随着碳酸锂成本下降,比亚迪盈利能力大概率将进一步提升。
所以从长期来看,特斯拉此前表示20%的毛利率红线固然重要,但从短期来看,相较于利润而言,规模对特斯拉更加重要。对此,不少华尔街分析师认为,今年底前特斯拉汽车毛利率将不可避免地跌破20%。这意味着,后续特斯拉有可能还会继续进行降价。
尽管本次涨价让众多打算购车的客户猝不及然,但其实本轮涨价后,特斯拉旗下车型售价仍低于今年初的价格。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