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营业利益率?损益表必看哪些指标 ?
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为每股盈余(EPS),进一步深入探究细节就会发现,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是一家企业提升获利的关键。
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为每股盈余(EPS),它反映一家企业的获利能力。
进一步深入探究每股盈余的细节,其实就能从中发现企业提升获利的关键——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这项指标排除业外获利,更能反映出公司本业赚钱的能力,也可以帮助投资人了解企业营运的稳健程度。
什么是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 或 Operating Profit Margin)又称营益率,指的是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有多少比例是靠本业所赚取的,反映企业本业的经营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公司每创造一元营收(Revenue),可以获得多少盈利(Profit)。
有些企业的获利来源可能来自于业外的获利,因此光看每股盈余无法明显辨别出该企业的获利来源是否来自于核心业务。
而营业利润率的计算,则排除业外的获利,并考量了在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成本以外的所有费用,包括管理和销售费用的部分,算出来的数值更贴近企业本身的获利能力,让投资人直接了解企业透过本业(核心业务)的赚钱能力。
对一家健康发展的企业来说,唯有本业能够稳定获利,才是奠定股价向上发展的来源。
营业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率的计算方式是由营业利润(Operating Income)除以营业收入(Revenue)的结果。数值越高,代表企业管理和销售能力越好,获利比率也越高。
营业利润(Operating Income)是由营收扣掉营业成本以及营业费用所得到的结果,其中,营业成本(Cost of Goods Sold, COGS)指的是公司制造一项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所需要的费用,包含原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成本等相关费用。
而营业费用(Operating Expenses)则是制造产品过程中所需的间接费用,包含管理、销售以及研发等与营运相关的费用,如:
销售费用(Selling and distribution expenses):员工薪资、水电费、瓦斯费、门市租金及广告费等费用。
管理费用(Administrative expenses):各部门开支及服务费用等费用。
研发费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s):投入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制程、新专利、改进生产技术及制程等费用。
营业利润率和毛利率、净利率的关系
一家企业的获利,源自于本业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产生的营业收入,因此企业拥有良好的营收,才是一切获利的基础。在观察一家公司的损益表时,首先要留意该公司的营收是否持续成长,才有机会带动获利的提升。不过,并非营收成长,获利就会跟着成长,还要进一步观察其他指标提供的信息。
指标1:毛利率Gross Profit Margin
当产品出售后所获得的营业收入,并非就是真的赚那么多钱,必须要扣掉制造时花费的成本,最后剩下的才会是毛利。
毛利率越高,代表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利润越高。一般来说,拥有高毛利率的企业代表拥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可能具有关键技术、独特产品,或具备良好的成本管控力;而低毛利率的企业代表其公司产品竞争力较差,也容易出现薄利多销的现象。
指标2: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
营业利润率显示了一家公司本业营运的获利能力,营业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司管理和销售能力越好,本业赚钱能力越强;反之,营益率越低,表示公司管销能力不佳。
指标3:净利率Net Profit Margin
营业利润率只考虑到本业赚强的能力,而大多数企业都有本业以外的投资项目,因此就会产生业外获利或亏损。
因此,营业利润加上业外收入(Other Income)与扣掉支出(Expenses)后,就能得到税前净利(Profit Before Tax)的结果。最后再将所得税(Income Tax Expense)扣掉,即可得到税后净利(Profit After Tax),也就是公司售出产品或服务后,最后所赚取的获利,也是公司可以袋袋平安的盈利。
一家企业的净利率越高,代表获利能力越强。不过,如果投资人只看到净利率越高就认为该企业很会赚钱的话,有可能会陷入获利误区。有时候企业的净利率高,是因为业外获利较高拉高了净利率。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本业赚钱能力强,甚至本业可能还亏损。那么,这就不会是一个好的投资目标。
一家企业如果营收持续成长,且本业获利持续提升,对公司来说才是长久之计。如果再加上业外也能持续赚钱,那么该公司获利应该就会相当可观。
损益表必看三大获利指标
总结
营业利润率是用来评估一家企业本业营运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能够持续利用本业来赚取更多的钱,才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长久之计。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